周易》乃帝王之学,六经之首(《周易》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《仪礼》《乐经》《春秋》),三玄之尊(易经、道德经、南华经),是中国独有的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,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最高哲学经典。是古人用来预测未来、决策大事、反映现象的,可上测天,下测地,中测人事的一部千古奇书。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,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,就是讲《周易》中的乾坤二卦。《周易》之易道广大,无所不包,可修身,齐家,安邦,定国,平天下。姜太公、张良、诸葛亮、刘伯温等人都是《周易》大家。古往今来,《周易》为无数帝王将相,达官贵人,商家富豪等排忧解难,趋吉避凶,献计献策。
《说文》书说“日月为易”,象征阴阳。《周易》又云:“易”字含三义:即简易、变易、不易。
一、简易:《周易》很简单,就是从日月、天地、阴阳、男女开始,就象企业管理一样。企业管理的制度化、规范化、标准化、信息化、普及化,是“简易”的最初途径。只有了解企业组织的基因密码结构、基因代谢规律、基因进化规律,才有可能实现“简单化”。而《周易》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模型和理论模型,可供借鉴。
二、不易: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,其产生、发展、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寻的,构成其有机生命的基因密码DNA基本规律是相对不变的。也就是说探索社会基本成员,包括城市、政党、政府、企业、团队、产业、市场等所有组织系统,构成其生命系统的基因密码、DNA结构和基本代谢规律,是当代管理学面临的相对不变的课题。而易学的“阴阳、太极、五行、八卦、河图、洛书、64卦”等准数学模型,为研究系统组织基因的DNA密码、结构和代谢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。《周易》
的“不易”规律,结合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的《生命科学》、《系统科学》等最新成果,探索社会组织系统的全息DNA密码及结构排列规律,是可广泛应用于所有社会科学领域的普适性规律。有生就有死,不生不死,是永远不变的规律。
三、变易:不变是相对的,变化是绝对的,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。变化就是变易,“变易”是易经研究的主要内容。《周易》的六十四卦、三百八十四爻、“彖传”、“象传”等,核心思想讲述的就是事物发展、变化的基本规律。《周易》以“全息”“变易”的哲学观和独特的符号系统,为我们提供了“变易”的类数学模型;为我们研究企业、团队等组织系统的生命周期,组织DNA代谢、遗传变易和生存竞争,提供了科学的依据。《周易》的“变易”思想,再结合《生命科学》、《系统科学》、《人类学》、《社会学》、《管理学》、《信息学》、《哲学》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,是探索社会组织系统的全息变革管理规律的法宝。
《周易》中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,正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,人们在实践中认识社会、改造社会、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。《周易》历经几千年之沧桑,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。道教发源于中国;佛教虽发源于印度,但却昌盛于华夏,扬名于四海。儒、释、道和中医、武术等都吸取了《周易》的精华,以至于有其强大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。
《周易》讲究阴阳互应、刚柔相济,提倡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。在五千年文明史上,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,多逢灾难而不倾,独能遇衰而复振,不断地发展壮大,是与我们民族对《周易》精髓的运用分不开的。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,不是求助于偶像,而是运用通过《周易》八卦信息预测的方法,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,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,有备无患。
《周易》研究应该从预测学、认识学和行为学三个方面进行。《周易》
与科学的差别是:行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《周易》
讨论的是道,现代科学研究的是器。科学是讲:实验,化验,定量。
《周易》是讲:实践,体验,定性。哲学是求真;《周易》是求善。我们现在
继承和发扬《周易》文化,真乃任重道远!将古代智慧现代化;中西文化世界化。要自然而然,顺其自然。要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其序,与鬼神合其吉凶。要求功应求百世功,求利应求千秋利,求名应求万代名。